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不止果腹  還能溫暖人心

不止果腹 還能溫暖人心

83歲的劉伯伯與71歲的太太同住觀塘區,主要靠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生活。二人皆患有長期病患,劉伯伯患有嚴重糖尿病,每天都需要自行注射胰島素控制病情,惜胰島素並不屬於醫療豁免藥物內,故每月僅有的津貼大部分都用來買藥,經濟壓力沉重,已無力再負擔糧食和日用品,平日清菜加粉麵就當一餐,談不上什麼營養。   劉婆婆則患有心臟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等,雙眼又因為黃斑點病變和青光眼,現時只餘下2、3成視力,不久前更發現身體出現如雞蛋大小的腫瘤。婆婆受盡病魔煎熬,情緒低落,又擔心受到病毒感染,令抑鬱症加劇了許多。 保良局劉陳小寶長者地區中心同事有見劉伯伯夫婦的需要,便貼心送上防疫物資、寄上餐飲劵,又不時致電慰問婆婆,提供情緒和生活上支援。當婆婆得悉保良局推出「關愛無限‧共跨逆境」扶弱計劃,可以與丈夫一起享用營養熱餐,她十分感激,「感謝保良局一直以來的關顧,在疫情初期送上防疫用品,又提供食物援助,在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深深感受到人間溫暖。」 原來簡單的一句窩心問候、一份看似微不足道的熱餐,對於劉伯伯夫婦來說,意義重大。 保良局邀請您在這關鍵時刻伸出援手,支持「關愛無限‧共跨逆境」扶弱計劃,捐款HK$350即可為一名低收入、失業或其他有需要家庭提供為期一周的食物券/熱餐,你的捐款亦可讓本局推行其他多方位支援項目,靈活變通與他們同行。 疫情對經濟民生產生沉重壓力,對基層家庭的影響尤大,希望各位繼續伸出援手,與弱勢社群共跨逆境。
創造共融空間︰保良蜜蜜買市集

創造共融空間︰保良蜜蜜買市集

「歡迎光臨!埋嚟睇下,依到係保良蜜蜜送市集,拎本小冊子睇下呀!」踏入市集,立即迎來一句充滿朝氣的聲音。店員佩茹熟練又熱情地遞上小冊子,還不忘介紹市集的熱門產品!   佩茹是康復學員,在今次市集擔任店務員,負責招呼客人和介紹產品。問及佩茹的上班感受,她興奮地說︰「返咗一個星期工啦,好開心呀!學到好多嘢。」服務經理在佩茹身旁,跟我解釋舉辦今次市集的目的︰「今次市集搵嚟唔同學員擔任店務員,希望可以幫佢地累積工作經驗,日後走出社會容易D搵到工作。」   這次市集以共融為題,除了有學員外,還有不少青年創業者「擺檔」。「今次市集我認識到好多學員,了解到佢哋個別嘅喜好,可以調配一啲個人化嘅香水比佢哋。」Ming是一間手作香水店老闆,通過〈創業經理人〉計劃參加市集,他指市集不止可以幫到他托展業務,還可以了解更多客人需要,豐富品牌款式。   除了「攤檔」之外,市集亦設有工作坊,由青年創業者擔任導師,開幕當日更有不少學員參加工作坊。導師Cath認為現時社會缺乏共融空間,大眾難以接觸學員,而今次市集是一個難得平台,可以互相了解交流。「當接觸到學員,就會發現大家其實都一樣。喺工作坊,大家都一樣鍾意手工藝,大家都一齊努力完成作品。」
愛.無分地域與種族

愛.無分地域與種族

  Leon 是個早產寶寶,關節及活動能力較遜於一般孩子,因為原生家庭未能照顧他,3 歲以前住在保良局幼兒之家。2018 年的10 月,Leon 正式成為Chris 與Kathi 的領養孩子,到美國展開了新的家庭生活。       Chris 與Kathi 仍然記得最初見到Leon 的時候,雙方語言不通,帶著一點點好奇、一點點探索,慢慢的親近、接觸。Chris 與Kathi 夜裡陪伴Leon 一起入睡,為Leon 唱歌、讀故事書、一起看電影。感受到被愛的Leon 雖然不懂用英語表達,但他會用他的小手觸碰Kathi 的臉,加上一個小小的吻,表達自己的愛意與感激之情。不經不覺,Leon 已成為Chris 與Kathi 家庭的一份子逾一年了,Leon 與Chris 及Kathi 的三個子女相處融洽,大家一起旅行、過聖誕節、開生日會。   Leon 的身體狀況,沒有令Chris 與Kathi 一家人對他的愛減少,對他們而言,愛是無條件的,而Leon 的加入令他們的家庭更幸福美滿。                   同樣找到溫暖的家生活的還有4 歲半的Cana。2018 年3 月,Cana 正式到美國與領養父母- Bryan 與Shannon,以及他們的兒子生活。   Cana 出生時身體有不同的毛病,比一般孩子需要更多的關顧以及治療,經常需要看醫生,但Bryan 與Shannon 從不介懷,只想給予Cana 最好的照顧、最大的安全感以及最窩心的愛,對他們而言,最大的回報,便是Cana 健康快樂地成長,以及Cana 的一聲「Mommy」、「Daddy」。Bryan 與Shannon 笑說,雖然Cana 與兒子不是親生兄弟姐妹,但現在親近得像「孖生」一樣。 雙方能建立如此牢固的信任與牽絆,Bryan 與Shannon 表示,最重要的是對孩子坦誠,他們會坦白地與Cana 分享領養經歷,好奇寶寶Cana 的提問,他們都會一一回答。待Cana 長大後,Bryan 與Shannon也會陪伴她一同回港尋根,尋找屬於她生命中的經歷。       錢倩君主任 保良局領養服務組   為孩子尋找一個最合適的家 社會上有部份孩子因為不同家庭問題未能得到父母妥善照顧,保良局透過領養服務安排,為孩子「尋家」,惟當中一些孩子因為年紀、健康、生父母複雜背景等問題,未能獲安排本地家庭領養,便轉介到海外家庭領養。保良局領養服務組主任錢倩君希望,本港社會大眾可以多認識及了解待領養兒童的個別需要,開放自己的心和家庭給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我們相信領養是一種祝福,我們的目標不是為家庭尋找最適合的孩子,而是為孩子尋找最適合的家庭,讓領養父母和被領養孩子都能透過領養改變及祝福互相的生命。」   保良局領養服務組查詢電話︰2277 8403
專業舞蹈員-阿正

專業舞蹈員-阿正

兩歲起便入住保良局家舍,生性文靜怕生的俞天正阿正,起初只會靜靜地坐在一旁,連照顧他的家舍職員亦難留意到他。幸好,人在合適的舞台上仍是會閃閃發亮的。在家舍沒有被注目的他,跳起舞來頓時變成另一個人,成為眾人的焦點所在,更是保良局小朋友們的「舞王」。   阿正小時候已十分喜歡跳舞,起初會上網看影片自學,然而,單靠自學難以進步,甚至一些基本功也難以練好。幸而,小學四年級時,阿正認識到同樣熱愛跳舞的張姑娘。張姑娘看到了阿正的天賦,主動與阿正排舞、練習、並安排阿正參與誼親日等局內外大大小小的表演,讓阿正逐漸建立自信。   阿正的夢想是成為專業的舞蹈員,希望到舞蹈學校學習跳舞技巧,然而外出學舞對阿正而言絕不容易,因家舍外的世界既陌生又可怕,跳舞學費亦不菲,令阿正對前路感到十分迷惘。最終是張姑娘的一個問題,讓阿正認清了自己的心意︰「你自己係咪想做dancer(舞蹈員)?」   其後在張姑娘和社工的協助下,阿正獲得保良局兒童全人發展計劃資助,到專業的舞蹈學校學習爵士舞及街舞。在阿正踏入18歲、即將離局的「最後一個誼親日」,他在舞台上施展渾身解數,以舞蹈回饋助養人一直的支持。   阿正希望在文憑試後,到香港演藝學院進修舞蹈,朝着舞蹈員方向進發,「希望日後以舞蹈老師身份回到家舍,在上誼親日幫忙。」  
特殊孩子媽媽的分享

特殊孩子媽媽的分享

母親背起孩子,所擔起的除了孩子重量,更有別人目光、家人想法、長輩意見、同儕壓力、自我質疑、對孩子期望,那重量有時令媽媽也忘記了自己。   特殊孩子媽媽情況更甚。   五歲的梓謙有自閉傾向,梓謙媽媽在照顧孩子時像變了另一個人。 「我會乜都鬧左先,好想佢快d跟上進度,好想佢快d肯聽從指令。」 怒氣背後,是壓力,是無助,是擔心。 「好想兒子由主流教育轉到特殊幼兒中心,呢個係對佢最好安排,長輩卻反對。喺公眾地方,因為兒子唔聽話,外人常時報以奇怪目光,最難聽係聽到人講『你個仔係咪傻架?』令我自信心好低落。」   自閉症孩子不善表達情感,因此社交能力亦較弱。在管教上,父母很想改善,卻有時適得其反,變成了壓力的源頭,關係的破口。   一年多前,梓謙開始在保良局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受訓,梓謙媽媽亦在社工及臨床心理學家的幫助下,了解如何管教特殊孩子。   中心強調建立孩子自信,鼓勵梓謙做小班長;治療師亦作出針對性介入,以梓謙喜歡的英文作切入點,開始訓練。起初梓謙在上堂時仍不時有打人的行為,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後,行為及自我管理能力亦大大改進。   至於梓謙媽媽,亦在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掌握母子關係的真諦。   「我唔可以將別人標準掛喺自己兒子身上,以前嘅我,一心想兒子進步,卻無理會自己都應該要進步,過份要求孩子其實係無用嘅。社工同埋臨床心理學家令我了解到,我疏忽左自己做家長嘅應有態度。我好想多謝盧經理、社工馬姑娘、臨床心理學家吳生,喺我最困難嘅時候陪住我成長!」   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盧頴經理表示:「我好欣賞梓謙媽媽好努力去學習,亦都好重視同梓謙嘅關係。喺幫助特殊孩子嘅同時,我哋更加需要係陪伴家長去面對,因為一方面家長扮演好重要嘅角色,佢哋嘅積極參與、正面接納小朋友嘅態度,對改善孩子情況帶來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家長往往係最受壓果個,我哋必須要有專業支援。」   表達能力、情緒控制的改善,令梓謙在最新一次評估只是輕度,更令梓謙媽媽感到欣慰是,他與兒子關係的改善,「兒子常時會走來叫我一齊玩車車,又要我抱抱。」當問到有什麼說話想跟梓謙說,媽媽深呼吸了一口氣,然後說:「梓謙多謝你陪住我,我哋一齊努力,你嘅出現,令我知道媽媽有好多野都要學習,多謝你俾機會我學習做一個好媽媽!」   世上最難擔任的崗位,就是父母,然而,卻只能邊做邊學,梓謙媽媽回顧自己與孩子的改變,很想勉勵同路人:「你開心,孩子就會開心架!所以,盡量自己開心一點,放鬆一點,孩子係會俾你嘅欣賞打動架!」   淚水養大孩兒,在此向每一位媽媽,送上最真摯的祝福及感謝。